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杨光 先生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杨光的名字在玉雕界中非常响亮,他的作品亦同样出挑。在最近的拍卖中,我们发现杨大师的拍品以小件居多,其大部分精力放在小件器皿上。针对这一现象,杨光大师在第二十六期中国玉雕大师精品鉴赏会暨第二十三期大师玉雕定制实战论坛现场,给予来宾深刻的分享,将自己从业30余年来最真切和切实的体会一一道来。
人们对器皿的最初认识,可谓“大器”,器是摆件,它可以盛物、祭祀、摆设。学玉,应该从器皿件开始学起,许多德高望重的大师,都是做器皿出身。切、割、削、拿、推……若这些基本功都不会就开始雕刻,一定抓不住玉雕本来的味道。随着一笔一刀,慢慢的切、慢慢的割、慢慢的整……经过不停的磨练,才能有扎实的基本功,才会有自己雕刻的独特味道。但器皿的不可把玩性,让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多少受限。“如何将器皿做成把玩件器皿,可以随身携带”这个问题一直在杨大师心头萦绕,挥之不去。

众所周知,扬州与上海都不出产玉,却都是为玉加工的集产地。扬州玉雕与上海玉雕的因缘深厚,早先扬州玉雕师傅来到上海,也带去了玉雕技艺,所以扬州玉雕加工比上海更久远,这是无可厚非的。改革开放之后,上海树立了一面旗帜——把玩件。当时扬州只出摆件,就算做小件,也只是将大件浓缩成小件,并不可以把玩。如果仅仅是把大器皿做成小器皿,那还是脱离不了扬州风格。于是,为了开辟新的尝试与拓展,阳光玉器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朝着器皿件的方向发展。
杨大师的第一件把玩器皿,是将大器皿慢慢向把玩件浓缩。经过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把玩器皿在一步步改进。器皿浓缩到一定程度,还要有造型,可把玩,有实用性。譬如,器皿有盖和身,如何使盖和身不掉落?可玩、可赏、可用的特质如何体现?在他琢磨了许久之后,终于想到了一种工艺——螺纹自口,这种工艺在最早在薰上就有所运用,大师将古人的方法运用在把玩器皿上,盖和身衔接在一起,就更符合把玩器皿的风格。

在玉雕中,作品的味道比做的好坏更重要。加之对可玩、可赏、可用三个特质的要求,杨大师一直孜孜不倦的尝试和努力,将精力大量投放其中。玉的市场壮大之后,如何将玉走下神坛,走入寻常百姓身边,发挥它的功能性,这是每一位琢玉人都应思索的问题。杨大师之可用、可赏、可玩的把玩器皿,让扬派玉雕在当代玉雕的贡献上走了很大一步。
如今人人都可以做玉,但以前做玉人具备的扎实基础功,并经过不停的磨练而磨练出的其中韵味,却不是人人都具备的。杨大师受上海玉雕老前辈们的启发创作了把玩件,才有了创作把玩器皿的想法,到如今已自成一家,名声显赫,因着缘起,实在妙不可言!

论坛当日,杨光大师慷慨解惑,将自己钟爱的玉雕作品,其创作心得、创作技法、创作体会倾囊分享。在讲解之前,杨大师的一番良言,引人深思,他说:“玉,石之美者。玉之所以被人喜爱,是因为它的美。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器皿,远看造型美,近看线条和玉本身的美。玉雕如书法一样,经过摹帖、临帖、背帖这一系类的基础,才能注入自己的思想,才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停的磨练基础,你的功力才会越深;功力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有了技巧之后,就可以掩盖一些小错误或小瑕疵。

没有底蕴,何来创新。当你的功力足够深厚,一切就会变得心应手,创新也随之开始。创新不是纯粹靠想象,传承也不是一味模仿。同样,要让玉雕有味道,需要唤醒玉本身,让它自然的散发、流露,越繁琐的工艺越容易失败。简单的美很难掌握,这其中需要很深厚工艺底蕴。要知道,用繁琐的工艺处理玉的瑕疵是一种方法,但一块美玉比经过繁琐粗糙的工艺品要美的多”。
跟随这样的引领和启发,我们逐一欣赏大师精品佳作。
作品《龙凤匜》选用大块羊脂白玉。匜,古时用于盛水洗手。在古代,匜是用青铜器制作而成,杨大师制作的匜并没有采用青铜器的纹饰,只运用了青铜器中的S线。

杨光大师作品 / 龙凤匜
曾有几个大师和他提出,说这是一件错误的作品,因为它“做反了”,然而杨大师之所以这样创作,是因为料子本身的瑕疵——裂纹。这件料子相信大部分人碰到它都会将它切开,但他运用玉雕工艺对裂进行修复,从而设计成一件完美的作品。玉料的瑕疵逼着他前行,医治它的毛病,将它的美感最大化成了他的使命,杨大师很自信的说“这件作品的诞生是给这块料最好的交代”。

杨光大师作品 / 太平有象
《太平有象》的材料是用一块很好的翡翠,雕琢两年而成。这块材料非常完美,有一处非常正的翠色。当时翡翠的主人龚大师想让杨大师模仿一个景泰蓝的老件,龚大师认为模仿这件老件的器型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切掉翠色。杨大师则认为翡翠的翠色实为珍贵,最后,他真的用一切办法将这块绿揪到正中,让它在盖顶上。“这件作品大部分为素面,瓶身中间雕刻了纹饰,它的内功比较大,也就是掏膛,大家都说‘玉雕工具是旋转的,将内膛掏成方的是最难的’,其实只要愿意花心思和时间,一切都不是难事。”
“我们都知道给别人加工,并不一定要靠时间和价格来衡量,可能你所花的时间多一些,价格还是一样。但你所花费的功夫,给对方带来的追求和价值是不一样的。我愿意这样去做,这样一颗‘匠心’很可贵,我是一个琢玉的匠人,给玉治治‘毛病’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杨光大师作品 / 千禧瓶
《千禧瓶》是杨大师前几年的一件作品,当时为参加2014年天工奖而赶工,与他的一位徒弟合作。借牵牛花和蟋蟀的谐音,谓之“千禧”。此瓶属于花卉瓶,与老一代花卉瓶的不同在于,老一代花卉瓶的花卉会做的很重,有些可能花卉比较多而看不见瓶身。
“我做花卉瓶,其材质是一块很完美的原籽,料型很怪,原材料是三公斤半,但成品做了22公分高。整件作品没有动太多的地方,只切了底部一点,瓶盖的材质不能从底部拿,因为有时材料的上下有色差,圈是用割螺挤出来的。作品的四面都是基本贴着原料的型,类似手把件根据原料的形状设计。这件作品是我的得意之作,一直摆在家里,留作珍藏”。

听过杨大师的精彩分享后,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一流的大师,在市场变换过程中,正不断顺势创新,且这些创新极具实用性。就现代市场的变化而言,其实是品牌人格化、营销娱乐化、定制个性化的展现。现在的作品个性化会越来越强烈,我们现在做实用性作品、功能性作品,不仅要狠抓能用和保值,还应注重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播专业知识,告诉大家要领,让消费者投资有信心,市场才能做到更好。

现在行情不景气,但其实是对做玉人的一种磨练,让人沉淀。正如杨大师所言——做玉不可心急,要去体会师傅的用心,对待玉石要像对孩子的培养一样去花费心血。年轻的从业人员要用自己的激情来对待玉,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多看多学习别人作品的精华之处,有时候慢下来,慢一个节拍去追求古老的东西,反而会出来味道。
十分感恩杨大师真诚、专业的为大家分享甘露良言。最后,大师亦非常感激大师玉雕定制实战论坛平台、感谢玉恒堂堂主彭志勇先生:正因为有彭堂主带领团队不求报酬,不求回报地做着很多社会公益活动,才有这份相聚和碰撞。
我们亦虔诚祈祷,愿借由这份善缘,开启美好无限!

现场签名赠书

论坛部分嘉宾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