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选用和田玉青玉,
青玉色泽陈润适合复古青铜器皿。
复刻中国国宝青铜器皿“何尊”
何尊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富有变化,
是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豪华典雅的青铜酒器。

何尊在艺术风格强调庄重和厚重感。
这次在复刻上,使用巨大且重的青玉,给人以稳固和坚定的印象。
这种庄严的感觉与古代中国人对神圣和威严的崇拜有关。

线条的设计简约而流畅,通过细致的线条勾勒出器物的形状和纹饰,
创造出和谐平衡的视觉效果。
这种简约的线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克制和精致。

几何纹样元素也是何尊上常见的装饰元素。
通过几何线条和图案的组合,创造出对称美和平衡感。
这些几何纹样有直线、弧线、方格等,
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出富有观赏性的装饰效果。

装饰技法多用浮雕,通过在表面雕刻出凸起的图案和纹饰。
这些浮雕图案是立体的动物、人物或几何图形,
增加了作品的立体感和观赏性。

这些雕琢上丰富的元素描述,其艺术风格具有神秘、庄重、精细、对称等特点,
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
何尊里面同样复刻122字铭文。

为何工作室耗时数年,倾心复刻这样一件作品?
正是因为“何尊”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
夯实了中华文明之根基,并成为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表征。
上下5000年,“中国”之称从何而来?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中
究竟能否找到“中国”最早的出处?
这件青铜器,解答了人们的“千古疑惑”
剥离外表的锈迹
透过历史的沧桑
它展露出深藏的一颗“中国心”
(典故)
1963年,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发现之初,它曾被村民拿回家中装粮食,两年后又流落到废品收购站,差点就被销毁。恰逢宝鸡市博物馆的专家到收购站寻宝,它才以30元钱的身价被专家购回。当时,何尊周身被一层锈迹覆盖,专家也并未发现它的不凡,只认为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尊。
1975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何尊被调往北京展出。展出前,它被送到故宫博物院的修复部作除锈处理。文物工作者在清理掉表层的斑斑锈迹后,在何尊的内底发现12行共122字的铭文。特别的是,这铭文中出现了“中国”两个字——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此前发现的殷商甲骨文卜辞里,“中”和“国”两个字都不曾见有连用。
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成周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华夏先民聚族而居的初期,“中国”最初只是一个方位区划上的概念,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何尊铭文中最早的“中国”一词,既体现了周王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也标志着早期“中国”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长河奔流不止息,百川汇聚终成海。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词的内涵,也从最初的方位区划“天下之中”,不断演变、发展、扩充。与此同时,中华文明一路奔流融汇,终成连绵不绝的浩荡洪流。
规格:直径38厘米*高39厘米*14725克